病因學:
   
最早的毛毛樣腦血管病(Moya Moya disease)是內頸動脈血管有多出來的側支循環、X光片很像毛玻璃,像霧(日文為Moya Moya)稱之。

    自從1969年日本Suzuki醫師為毛毛樣血管疾病命名以來,許多醫師即展開對它的病因、臨床特性及治療方面的研究。這是一種慢性進行性腦血管閉塞疾病,由於顱內大血管閉塞,導致小血管代償性雜亂無章地瘋長,異常毛細血管亂麻成一團,而形成煙霧狀,所以也稱之為“煙霧病”。

    這種疾病有一大部份發生在兒童時期,會造成兒童腦部中風導致肢體無力,可怕的是這種腦血管阻塞會繼續進行,到成年人甚至引起腦溢血。最近已被報告指出其缺陷基因是位於第三號染色體p24.2-p26的位置上

至於腦底動脈主幹管腔狹窄或閉塞,是先天引起的,還是後天發生的,目前有兩種看法:

1. 異常的血管網為先天性血管發育障礙。因為它很像胚胎早期腦血管發育的情況。

2.異常的毛細血管網是繼發於腦動脈閉塞。因為從病理表現上,頸內動脈末端顯著狹窄,甚至閉塞。腦底及側裂內有擴張的異常毛細血管網。

    在美國波士頓兒童醫院 Dr. Scott教授是治療此病的翹楚,他已累積百餘例手術經驗,在北美無人能出其右。 

發生率: 

較多發病於15以下兒童或30~40之間的成年人。 

在日本,此症患童的發病年齡約在5歲時,成人的發病年齡約在36歲左右。

在台灣,16歲以下兒童佔 26%,發病年齡約在 9~10歲,成人的好發年齡為30~40歲。

毛毛樣血管疾病發生的原因:

根據日本的統計百分之七有家族遺傳,以下的疾病也會何發生合併毛毛樣疾病

多發性神經纖維瘤 Meningitis,Neurofibromatosis

曾經接受放射治療 Radiation therapy 

腦部感染: 結核性腦膜炎 TB 

腦瘤 Brain tumor 

細螺旋體病   Leptospirosis 

顱咽管瘤 Craniopharyngioma 

視神經瘤 Optic glioma 

Fanconi's貧血 Fanconi's anemia

鐮狀血球性貧血 Sickle cell anemia 

唐氏症 Down syndrome 

遺傳模式:

    味一體染色體隱性遺傳模式,此症患者將近有10%的致病因素為遺傳原因所導致,被稱之為原發性毛毛樣腦血管病;繼發性毛毛樣腦血管病與另一原始疾病的結果或影響有關,但與遺傳因素較無直接關係。

臨床症狀:

    其臨床表現主要短暫、重覆發生的突發性偏癱,或左、右側交替性的偏癱。這種短暫的單側肢體無力現象,沒有前兆,來得快,復原也快,也可在患童哭鬧或啜飲熱湯(換氣過度)時發生。其它也包括進行性智力低下、精神異常、自發性與漸進性潛在的頭痛癲癇性抽慉、肢體麻木或感覺障礙或不自主運動、四肢痙攣或癱瘓、口眼歪斜、視力障礙、眼球震顫語言障礙(language disorders)等,且上述症狀經常反覆發作。

另外也會發生先天性動靜脈畸形、腦動脈瘤、血液病等,也可引起兒童出血性中風。

臨床表現特點:

    1.兒童缺血性中風的先兆症狀多比較明顯,於發病前2~7天內出現頭痛、發熱、嘔吐、抽搐等先兆症狀。

    2.多為急性發病,首發症狀以癲閒發作者為多,或癲癇與偏癱同時出現。

    3.癱瘓呈左右兩側交替出現或一側偏癱後不久又發生另一側癱瘓。

    4.失語者較少見。如發生失語與成人比也較輕,語言恢復也快。

臨床分類: 

分類 

特殊的徵兆

顱內出血型

成年人病發時趨向呈現顱內出血症狀,突發性頭部劇痛為主,屬急性症狀,具危險性。

腦梗塞型

10以下兒童早期則以腦短暫性缺血及癲癇等症狀為主

腦短暫性缺血型

以短暫、反覆發作的半身偏癱為主,常伴隨肢體抽搐的癲癇症狀,早期可以完全復原,後來會造成腦梗塞以及永久性神經缺陷。

癲癇型

10以下兒童早期則以腦短暫性缺血與癲癇等症狀為主

其症狀表現與發病年齡很有關係

    腦短暫性缺血患者的症狀以短暫而反覆發作的半身偏癱為主,常伴隨肢體抽搐之癲癇症狀,早期可完以完全復原,後來會造成腦梗塞,及永久性神經缺陷。因為腦血管阻塞造成之多發性腦梗塞,兒童患者後期症狀常呈現肢體運動障礙、智能遲頓、及語言障礙等嚴重神經缺陷。

診斷毛毛樣血管疾病:

  病患有上述症狀應該使專科醫師考慮到毛毛樣血管疾病的可能,往往因為考慮到其他疾病而做腦部攝影時,碰巧診斷。

電腦斷層檢查會看到中風的痕跡,以及腦部表面增生的血管,最確定的診斷仍然是腦血管檢查,這種檢查的作法是由右側腹股溝處的股動脈扎針,從針管放一支很細的導管,一直通到頸部的頸動脈,然後打入顯影劑,再照X光,這種檢查最能提供正確診斷及處理的依據 

治療:

    因為病因仍不明確,醫學上此症尚無法預防、也無法根治、但可以進行症狀性的治療。症狀性治療目前著重於外科手術-腦血管重建手術,就是把頭皮上的動脈血管移植於患者的腦表,逐漸補足因腦血管阻塞所造成的腦血液循環短缺現象。治療應於疾病的早期開始,以預防腦實質(brain parenchyma)的血管狹窄(vascular stenosis)產生,藥物治療只能症狀控制,想要根本長久,還得以手術才可以達成.手術的方法目前都以 EDAS 效果最佳,所謂的EDAS全名是Encephalo-dura-arterio-synangiosis, 它是由腦血管疾病大師  Spetzler 教授所提倡, 方法是兩側的淺動脈接縫到腦表面,從而促進腦部產生新生血管,增加腦部血流供應。

最常施行的腦血管重建手術為:

1. 頭皮淺顳動脈與腦表中大腦動脈接合術 (Superficial temporal artery/middle cerebral artery anastomosis, STA-MCA anastomosis)

2. 腦、腦膜、淺顳動脈吻合術(Encephaloduroarteriosynangiosis,EDAS)

3.腦與肌瓣吻合術 (Encephalomyosynangiosis, EMS)

 圖示手術方法:

1. 切開耳前頭皮找到

淺顳動脈

圖片1

 

2. 淺顳動脈和下面的

軟組織一起分離

 圖片2  

3. 保護淺顳動脈,

在頭骨上鑽兩個洞

 圖片3  

4. 取下一小塊骨頭,

露出腦膜, 切開腦膜

 圖片4  

5. 將淺顳動脈縫合

在蜘蛛網膜上

 圖片5  

6. 把頭骨裝回去

圖片6   

 

 

H. 手術後追蹤:
  手術後每六個月以腦部血管檢查追蹤並且還得服用藥物 

 

預後:  

兒童中風的預後較成人中風為好,特別是兒童缺血性中風,幾乎無死亡,但極易造成癲癇發作及智力障礙。患童的肢體運動障礙,智能發 展、與語言發展,應長期追蹤、評估以及進行復健和訓練。

另有文獻指出,在成人患者中死亡率約為10%而患孩則為4.3%,致死原因通常為出血(hemorrhage)所致。其中約有 50-60%的患者有一漸進性認知功能上的惡化,推測可能是反覆性中風所引起。

總結:

毛毛樣血管疾病在東方尤其是日本及韓國特別多,然而在台灣本地目前為止仍不多見,即使遇到此病患,多數醫師仍然採保守治療。 Dr. Scott 及其他學者都認為此病是進行性的病,只有以手術增加側枝循環才是治療根本之道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翱翔憂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